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二十六号)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7:23:45  浏览:89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二十六号)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意见

专利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二十六号)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意见
专利局



为了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贯彻,妥善处理无效宣告请求理由涉及申请人无权申请专利和专利权人无权获得专利的案件,现将无效程序的有关规定公告如下:
一、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仅以申请人无权申请专利或者专利权人无权获得专利为理由的无效宣告请求之后,如果无效宣告请求人尚未就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属纠纷向专利管理机关请求调处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通知请求人在指定的期限内请求调处或者起诉;请求人在指定的期限内
未请求调处或者起诉的,其无效宣告请求即被视为撤回。
二、在专利管理机关对上述请求作出调处或者人民法院对上述起诉作出判决之前,专利复审委员会中止对相应案件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俟专利管理机关作出的调处文件或者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并且由有关当事人将上述文件或者判决书副本提交专利复审委员会之后,继续进行
该程序。
三、上述调处文件或者判决规定原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应当将申请权和专利权全部或者部分归还给合法权利人的,有关当事人应当在上述调解文件或者判决书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到专利局办理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名称变更事宜。当专利复审委员会收到上述变更时,该无效宣告请求即被视为
撤回;有关当事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未到专利局办理上述变更的,或者上述调处文件或者判决规定不改变原申请人和专利权人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将依据上述调处文件或者判决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四、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的无效宣告请求中既含有申请人无权申请专利或者专利权人无权获得专利的理由,又含有其它理由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可以视情况先就其它理由进行审查。仅就其它理由即可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可以直接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不能宣告专利权无效的,按
上述一至三条的规定办理。
五、上述规定自公告之日起实行。



1989年11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教社科厅函[201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2月7日



附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宣传普及转化,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以下简称普及读物项目),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实施普及读物项目,是为支持和鼓励高校学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条 普及读物项目统一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申请、评选、审验、出版等工作,由教育部具体组织实施,项目负责人所在高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学校社科(科研)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管理。

第二章 资助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四条 资助范围

  1.研究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回答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的普及读物;

  2.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普及读物;

  3.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最新优秀成果的普及读物;

  4.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的普及读物。

  第五条 资助对象和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是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声誉,身体健康且能担负实质性编写工作。同一申请人一次只能申报一项;

  2.申报内容应政治方向正确,学术上达到本领域先进水平;

  3.申报材料应具备鲜明主题、基本框架、部分样章和主要参考文献;

  4.最终成果形式应为中文汉字图书,字数一般不超过10万字,鼓励图文并茂。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译著、工具书、论文及论文集、教材、软件、音像电子制品、对策性和工作性研究报告以及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等形式成果;

  2.已出版著作的修订本;

  3.申报内容存在学风问题或知识产权争议;

  4.项目最终成果不同意统一组织出版的。

第三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六条 普及读物项目采取策划约稿、重点征集、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办法,确定资助项目。

  第七条 普及读物项目每年度组织申报评选一次。项目申报者须按申报通知要求填写《普及读物项目计划书》(一式五份)。经项目申报者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集中申报。

  第八条 普及读物项目评审按相关相近学科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标准如下:

  1.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体现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立足最新理论前沿和当代重大问题,主题应严格限定在项目资助范围的内容。

  3.体现科学性。观点准确、内容厚重,论据充分、资料翔实,说理透彻、表达规范,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内容不存在学风或知识产权争议。

  4.体现可读性。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文笔生动,能够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九条 专家评审推荐的普及读物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后,下达立项通知。教育部与入选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签订《普及读物项目计划合同书》,约定立项选题、研究内容、资助金额、出版时间、宣传推广等事项。

第四章 项目管理与成果推广

  第十条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申请书和合同书的要求,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约定任务。课题研究和书稿完成时限原则为1年,确有需要者,可延长1年。

  第十一条 普及读物项目成果由教育部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出版社,统一组织,全额资助出版。

  第十二条 为保证普及读物出版质量,普及读物实行编辑介入机制,出版单位在征得同意后可提前介入项目责任人的书稿编写过程,及时对项目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三条 普及读物项目每个资助15万元,用于项目研究和编写,采取一次核定,分期拨付的办法。

  第十四条 普及读物项目须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加强对资助经费的管理,并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因长期出国、健康等原因不能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或研究成果质量不符合本办法要求,须填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变更申请表》,由教育部视情况分别做出中止拨款或撤销项目处理。

  第十六条 项目最终成果公开出版后免予鉴定,颁发结项证书并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1999年1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47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银行专项贷款以及其他配套资金( 含引进资金和各种自筹资金) , 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和利用,实现农业特定发展目标的项目。
  第三条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有项目的乡镇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市、区县(自治县、市)财政部门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重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持续发展,逐步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应重视培养和使用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承包开发项目。
  第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积极探索吸引资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及外资进入开发领域。
  第七条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立项审批及资金管理

  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和优势,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选择和前期准备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初步选定并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应存入项目库进行管理。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土地资源的治理开发,包括中低产田土改造、成片造林、天然草场改良等;另一类为多种经营龙头项目及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优质高效产品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式的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期一般为3年,多种经营龙头项目的建设期为1年至3年。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周期分为项目初选(项目建议和考察评估)、项目准备(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和扩初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竣工验收四个阶段。
  第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自下而上申请,自上而下筛选,择优立项,不得越级申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总项目、分项目和子项目三个层次。建设单位向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为子项目;区县(自治县、市)及市级有关部门向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为分项目;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为总项目。分项目、子项目是总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十二条 申请农业开发项目的单位,应将项目建议书报送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由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初选,并将初选项目上报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
  市级有关部门也可以将初选项目直接报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进行考察评估。项目入选后,通知有关区县(自治县、市)和市级部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扩初设计和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在各区县(自治县、市)或市级部门上报的分项目基础上,汇总编制市总项目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报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第十五条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投资控制额度,在征求市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提出全市项目投资计划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各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或市级部门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编制分项目年度实施意见,报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分项目年度实施意见应包括以下材料:
  (一)按规定格式的计划表及说明;
  (二)主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及利用的鉴定意见;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荒地开垦的批准文件;
  (五)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与银行对贷款开发项目的审定意见;
  (六)区县(自治县、市)财政部门对承担配套资金、按期归还财政有偿资金的承诺意见;
  (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示意图。
  第十六条 项目年度实施意见经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必须严格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因特殊情况需变动时,应经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重点大中型项目工程实行公开招标。
  第十七条 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管理应建立专款专用,专帐拨款制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5 0 % 为有偿资金,5 0 % 为无偿资金。市级配套资金为无偿资金。多种经营龙头项目的资金应使用有偿资金和银行贷款。有偿资金应按规定每年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并根据合同履行还款计划。区县(自治县、市)配套资金中有偿和无偿的划分,由区县(自治县、市)决定。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和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制定。
  第十八条 申请使用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立足当地资源,布局合理,所需能源、设备、物资、交通、环保、劳力等条件具备;
  (二)项目必须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并经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
  (三)承贷主体权属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具有法人资格;
  (四)贷款使用确有经济效益,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五)项目应有30%以上的自筹自有资金,其中资本金不低于20%。
  专项贷款由银行根据项目计划,在征求同级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下达,按银行贷款办法管理。

第三章 项目的实施及验收

  第十九条 在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建设标准、资金使用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后实行自下而上逐级验收。承建施工单位在自查自验的基础上,写出竣工报告,报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区县(自治县、市)级初验合格后,写出分项目验收总结报告,报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市级复验合格后,写出总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一)开发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
  (二)开发效益;
  (三)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审计;
  (四)有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债务落实及回收;
  (五)建成项目工程的营运管护制度;
  (六)档案、图像、统计资料的立卷建档;
  (七)项目区的主要路口固定标牌的设置。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对各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写出综合评价结论。对验收合格的颁发合格证,未按期完成或验收不合格的,应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第四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成项目管理,加大管护力度,建立规章制度,发挥长久效益。
  第二十三条 凡土地资源治理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管护主体,建立健全管护组织,严加管护。
  第二十四条 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的中低产田土和营造的成片林木不得征用或转作他用。如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确需征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并按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市农业综合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